首页 | 机构设置 | 上级文件 | 工作动态 | 银色书屋 | 忘年之交 | 理论研究
忆姚奠中先生 2023-04-14 10:10:00

忆姚奠中先生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校关工委特聘专家  白平教授

我是中文系77级的学生,有幸听过姚先生讲授的《诸子概论》课程,再后来的中文系本科生就没有这个福气了,所以说是“有幸”。先生开讲时说:“先秦诸子殊途同归,都讲的是修己治人之学,内圣外王之道。”记忆十分深刻。后来我当了教师,总在授课时引述先生的这句话。

那时候的学生,和老师的关系是很密切的。先生之女姚力芸和我们是同学,班里的张安喜是先生的稷山同乡,所以我们几个人跟着安喜到过先生家几次。

我上学时实行“挖坑”战术,听从叶晨晖老师的建议,全力以赴关注白居易的问题,阅读陈寅恪先生的《元白诗笺证稿》,发现书中对于白居易《司天台》一诗的解读不能令人信服,便下功夫考证,写成了《关于〈司天台〉诗的笺证问题》一文,证明《司天台》一诗讽刺的对象不是杜佑,而是唐代的女祸。我拿了稿子给先生看,先生表示首肯,他说:“你讲得对,观点能成立。”先生还顺便给了我一份他写的《李颀里居、生平考辨》的油印稿。

最早写论文,老是想把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全用上。我的原稿中大量引述了关于西汉和唐代女祸的古书记载,先生则说:这些事情人们都知道,概括综述一下就行了。全摆出来,喧宾夺主,是炫富耀博。“炫富耀博”点中了我的病灶,我主观上确实有拿这些材料显示自己“功力”的意念。经先生一说,我很羞愧,定稿中就把那些材料用综述取代了,文章大瘦其身。以后再写文章,就很注意剪裁,不敢再炫富了。

我的文章中有几处“我们认为……”,先生说:文章是你一个人写的,代表你一个人的观点,就应该说“我认为……”。说成“我们认为……”,就像是一群人都持这种观点了,显得虚张声势。我的这个“我们认为……”其实是个习惯,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。经先生一说,我才意识到不妥,以后写文章往往用成了“笔者认为……”,不会再“我们认为……”了。现在很多人还经常在文章中“我们认为……”,如果遇到我的学生这样,我总是像先生当初给我指出的那样给他们指出来。

毕业时,我想留在学校当教师,当时竞争很激烈,从情形来看,我似乎留不下了。戚桂宴老师很着急,他起草了一份给校领导的推荐信,拿着我写的一堆论文去给先生看,对先生说:“请你看看,咱们系现在的副教授们能不能写出这样的论文?”先生当然是对我有印象的,便在推荐信上签了名。尽管当时的校领导并不在意这份多名教授的推荐信,但我却因而享有了教授联名推荐的“盛名”,感激之情自无须赘言。

我曾经当过中文系的副主任,分管教学工作。当时系里很穷,为了工作上与外界的交际需要,想请先生写几幅字,作为礼品赠人。我上门拜求,先生慨然应允,竟写了四幅墨宝给我。先生可是著名的书法大家啊,我掂着这四幅要来的字,感觉分量实在太沉重了。

前几年,我和阎崇年打官司,《法制日报》就此事采访了先生,其文曰:提到白平与阎崇年之间的纠纷,他(指先生)说,白平曾经是他的学生,也曾有过不同的学术见解,抛开学术不谈,他很欣赏白平认真的治学态度。“谁是谁非不重要,法律是公正的,会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。”他坦言,“做学问时和别人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,遇到不同的意见和分歧,双方可以协商探讨,不要故意和人争,也不要攻击对方”,这样既能帮助彼此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,又可以更接近学术本身的“真谛”。但若是遇到原则问题上的分歧,千万不能让步。“是就是,非就非,一定要弄清楚。不要畏惧什么,个人吃些亏没什么,原则问题绝不含糊,实事求是最重要”。

对于目前出现的学术浮躁现象,姚奠中先生表示,不可否认,治学不严的现象在学界可能依然存在,但大多数真正研究学问的人还是实事求是、扎扎实实地做研究的。学界的每个人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,实事求是,严谨治学,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,这样就能还学界一个清净的环境,好好搞学术研究,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。

这些年,我在写一些儒学的普及读物,在外研社出版了《论语详解》,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《孟子详解》,还在写着《荀子详解》。有一次坐着力芸的车去参加一个同学的孩子的婚礼,谈到这些情况,她说:“可以让我爸给你的这些书题写个书名。”我说:“哪敢啊!”她说:“没事,我给你去说。”前些时候,她打电话让我去拿先生写好了的书名。什么叫受宠若惊?这就叫受宠若惊!什么叫如获至宝?这就叫如获至宝!虽然现在还做不到,但我将来一定要让先生的题签用在这些书的封面上。

12月27日,先生逝世了,消息是文学院的范院长电话告知的,并让我拟一副挽联,仓促中写了一副:

学尊泰岱,永绍章黄桃李茂;德副中和,高标寰宇赐商追。

联中的“赐商”喻指先生的高足们,他们现在以研究《诗经》著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《论语·八佾》:“起予者商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。”

我于先生而言,不过是窥孔氏之门墙而已,不敢冒称学生。然而先生于我有大惠,我则一无所报,拳拳之心不能自已,谨作此文纪念先生。

(2023-04-14)


山西大学关工委 版权所有

Copyright  2006 SHANXI UNIVERSITY All Rights Reserved
山西大学网络中心技术支持